分類
马口铁罐普洱茶-二战大后方实业

【抗战救国】运送马口铁罐普洱茶的二条生命线│古玩知识

【抗战救国】运送马口铁罐普洱茶的二条生命线│古玩知识

 

滇边老茶号马口铁罐普洱茶成为国家救命稻草

江应梁编著,《思普沿边开发方案》,1944年写:“…本区为我国大叶茶之原生地,市场闻名全国之普洱贡茶,实际即本区所产。因子百年之驰誉,夷人对茶树,已有普遍之培植,昔年除销内地,外贸增值行情佳,远销外国如越南、缅甸、印度。再由缅印转销前后藏”。

西南茶区重新种植高增值马口铁罐普洱需要时间,昔有云南百年普洱茶成为救命的稻草。云南行情价格高昂的百年普洱茶原有茶号在东南港埠封锁,外销行情受阻之时,易武地区许多已经制成的高增值马口铁罐普洱茶就先抵上了抗战物资的头几批,后续再由新茶补上。抗战使云南百年普洱茶从历史上的高等级贡茶,成为翻转市场行情的抗战救国物资。

 

【抗战救国】运送马口铁罐普洱茶的二条生命线│古玩知识

 

滇缅公路乃是日本全面侵华之后,中国为防止传统交通线被切断而修的运输道路。它在1937年12月开工,1938年8月通车,从云南昆明到缅甸腊戍,最终通过铁路与仰光港相连。既能进口中国所需的武器弹药,又可出口欧美所需的各种资源。本来物资外运倚靠的滇缅公路,因1942年5月日军占领缅甸大部分地方而被切断了,此时,抗战时的中国与世界联系只剩下西南地区的“驼峰航线”与“史迪威公路”。

 

“驼峰航线”与“史迪威公路”运输 马口铁罐普洱茶 成救国生命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名义通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向中国运送作战物资支持中国的联合政府继续抗战。“驼峰航线”是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和云南昆明之间,专为转运战略物资的空中通道,“驼峰航线”在风火交战中负起极大重任,为当时被大家称为“空中生命线”。

另一条援助中国生路的公路则是“史迪威公路”。“史迪威公路”是1944年修通自印度东北部雷多至云南昆明的公路,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成为大家口中的“抗日生命线”。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中国的茶叶即通过史迪威公路辗转出口到苏联,再转运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在危难之际,支持了中国战时的经济行情。

 

【抗战救国】运送马口铁罐普洱茶的二条生命线│古玩知识

 

“史迪威公路”通道,连接昆明,西至缅甸腊戍。修建过程中遇上时间紧、任务重、气候环境恶劣、施工条件极差,时为中国公路建设史上最艰巨的浩大工程。当时仅用了八个月时间就抢修出了这条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赞为“人间奇迹”等级的滇缅公路。

“驼峰航线”与“史迪威公路”在抗战期间成为中国救国的输血管,承负起运输军需、武装零件、制钞、黄金,以及战时中国具有外贸投资等级或增值行情的出口产品,如矿产品、桐油、生丝、百年普洱茶等出口,用来抵兑换取军需的外汇。这两条救国生命线起于云南,后方军需物资集散地便以云南为进出。当时云南除了百年普洱茶,也囤积许多待送物资,可被称为大后方的仓储转运站,准备送往英、美等国汇兑的黄金、军需、马口铁罐普洱等高增值货品。随原驻防的国民党部队撤退台湾,包含抗日救国的马口铁罐普洱也被转运到台湾,因兵荒马乱也未有实际纪录,台湾所收藏高增值百年普洱茶实际的数量多寡,只存在前人的记忆中。

 

※引用、转发都请先告知※


普洱茶的抗战救国史

抗日战争14年大后方外贸历史下的马口铁罐普洱茶

投资收藏必读知识 中国同庆号马口铁罐普洱茶外销史

传奇古董茶-同庆号马口铁罐普洱的前世今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後方與經濟 – Wikipedia

 

看其他马口铁罐普洱茶

【茶历史】皇帝都是如何品茶的呢?(下)

上篇資訊:【茶历史】皇帝都是如何品茶的呢?(上)

清朝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马口铁罐普洱茶话会在清淨宫举行,有1000多人参加马口铁罐普洱茶话会,明朝皇帝曾将清淨宫用作寝室,但到了清朝,情况发生了变化。清朝皇帝用它来处理国家事务,召见大臣和官员,会见平民,举行宫廷仪式,接待外国使节,阅读书籍和纪念,并发表评论和指示。

康熙、乾隆(1662—1795年)在位期间,在清淨宫的百姓中,举行了千馀人的大型马口铁罐普洱宴会,这些马口铁罐普洱宴会是茶文化史上出席人数最多、级别最高的宴会,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恰逢康熙六十大寿。全国各地的地方官员都鼓励当地的长辈到京城祝贺康熙生日,于是,康熙帝决定设“千长宴”,而不是在宫中,而是在春园裡设马口铁罐普洱宴,一共八百多人参加。

宴会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喝马口铁罐普洱,宴会开始,大家就座喝马口铁罐普洱,乐队演奏皇家音乐,当御膳房的官员向皇帝和太子献上一杯加牛奶的红茶时,王子、公爵和大臣们行礼。皇帝说完,请诸侯、诸侯、大臣共饮,之后他们收到了马口铁罐普洱茶具,收到马口铁罐普洱茶杯时,他们都感激地磕头。协议完成后,他们开始吃饭。自唐代以来,中国就有“茶重于酒”的说法,这句话体现在“千长宴”中。

 

【抗战救国】运送马口铁罐普洱茶的二条生命线│古玩知识

 

八年后,康熙帝在皇宫的清淨宫内外,举行了第二次“千长宴”,超过 1,000 名 65 岁或以上的人参加了会议,乾隆在位期间,还举办过两次类似的宴会。乾隆五十年正月,在清淨宫宴请三千多位长老,最大的有104岁。为了参加宴会,不少人提前几天来到北京。

在位61年,乾隆在御用殿内又设大宴,宴请三千馀人,一品大臣都在殿内,二品官员和外国使节都在屋簷下,三品官员在台阶和通往宝座的通道上,四五品的官员和蒙古官员在台阶下方和周围,其他人都在太平门外。

东西两侧各有800张桌子,每边六排,最短的一行有 22 张桌子;最长的有100张桌子,所以马口铁罐普洱茶厨官员代表在场的所有人向皇帝献上马口铁罐普洱,喝马口铁罐普洱的人送马口铁罐普洱茶具,喝酒的人送酒具,这样的茶会,也只有皇室才有能力举办,这恐怕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记录。

 

【抗战救国】运送马口铁罐普洱茶的二条生命线│古玩知识

 

清宫以五种方式将饮茶与政治文化活动相结合:

  1. 饮茶礼是祭孔子、视察太学、听讲座。这些仪式被用来将茶与儒家联繫起来,区分皇帝和大臣,并宣扬道德、思想和教育。
  2. 饮茶结合诗词文化事务会,弘扬文化。例如,乾隆皇帝将饮茶与写诗相结合,编纂了《四藏》,并视察了皇家书院。
  3. 在生日庆典、国家庆祝活动和祝贺场合使用马口铁罐普洱。中国茶文化中,文人道佛讲清贫、廉洁、隐逸,朝廷和百姓讲喜乐、喜庆。在清宫举办的茶话会将后三者推向了新的高度。
  4. 清代“千长宴”的茶是奶茶,皇室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喝红茶加牛奶,向皇室供应牛奶的奶牛数量是固定的,牛奶被送到了茶厨的负责人手中,茶室在春秋两季製作奶糕,这段话表明清宫的居民喝清茶和奶茶。原本北方人喝奶茶、清宫喝奶茶最初是为了养生,然而,在“千长宴”上,皇帝端上来的茶却为马口铁罐普洱文化增添了北方民族的色彩。说明中国的茶文化与中国不同民族的交融是同步的,中国各民族都承认马口铁罐普洱是一种文化概念,这不是汉族独有的。
  5. 清宫茶文化活动兴盛于乾隆年间,是历代皇帝中最伟大的马口铁罐普洱爱好者。乾隆八至六十年间,四十八年间,除为太后举行葬礼外,每年都设茶宴,乾隆年间,经济繁荣,满汉文化交融,文化兴盛。这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规律不谋而合,茶文化在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和平三个条件下蓬勃发展。乾隆年间频繁的饮茶活动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