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出处:2021-04-28 印聘古茶
明代 . 以茶固边
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东方文明再次开始影响世界。
茶作为一种载体,始终贯穿其中。同时也是明朝对西藏蒙古地区政权控制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我们称之为:以茶固边。西藏蒙古高原地区常年高寒,饮食以羊肉,牛肉,酥油为主,体内长期积聚的脂肪难以排出,所以对茶的需要就成了必须品。这也是以茶固边政策可行性的基础需求逻辑。
公元1368年,明朝政府恢复茶马政策,进一步加强对茶马贸易的管理。这一时期政府对茶叶和马匹统一定价,并强制推行“茶引”和“引岸制度”两个制度政策。
这两个政策是相辅相成,一个管采,一个管销。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必须有官方经营许可证你才可以采购和销售茶叶。没这个类似于证件的“茶引”而贩卖茶叶的行为,政府是严令禁止的。如果你想拿到“茶引”,就必须纳税请领茶引,这个茶引不仅是一张敲门砖,同时厘清定额和划定范围,只能在这个范围采购定额的茶叶。而“引岸制度”而则规定了必须在指定地点口岸销售易货,不准任意销往其他地区,就相当于现在的代理商防止窜货销售。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
明朝时期,云南茶业,盐业,以及各种物产丰富,也通过茶马古道运往雅州交易。这也使得茶马互市只要市场转移到了西南。明朝政府对产茶区的滇藏茶马互市也大力推行茶引制,把滇茶列入茶法进行管理,进而促进了云南普洱茶生产以及贸易的发展。
明万历年间 . 普洱茶名词正式出现
明朝万历年间发生了需要很小的,不起眼的事情,却是影响明朝后续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同时,普洱茶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史籍中。
谢肇淛,明代博物学家、诗人。祖籍福建,出生在今天的杭州地区。他是一位爱玩的文人,入仕之后游历祖国大江南北,所至皆有吟咏,雄迈苍凉,写实抒情,博学能诗文。
谢肇淛所著述的地方志《滇略》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史籍中首次提到“普茶”。文中普茶就是今天我们所常说的普洱茶。“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说明当时普洱茶已经是家喻户晓的饮品,无论有身份的文人还是普通庶民都常饮用普洱茶。
“蒸而成团”说明普洱茶的制茶工艺在明朝时期已经十分成熟,通过揉捻加工成为紧压团茶。另外,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中有“普洱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的记载,这里正式用“普洱茶”之名,使得普洱茶成为有别于其他茶类的地方名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