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資訊:【茶历史】皇帝都是如何品茶的呢?(上)
清朝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茶话会在清淨宫举行,有1000多人参加,明朝皇帝曾将清淨宫用作寝室,但到了清朝,情况发生了变化。清朝皇帝用它来处理国家事务,召见大臣和官员,会见平民,举行宫廷仪式,接待外国使节,阅读书籍和纪念,并发表评论和指示。
康熙、乾隆(1662—1795年)在位期间,在清淨宫的百姓中,举行了千馀人的大型宴会,这些宴会是茶文化史上出席人数最多、级别最高的宴会,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恰逢康熙六十大寿。全国各地的地方官员都鼓励当地的长辈到京城祝贺康熙生日,于是,康熙帝决定设“千长宴”,而不是在宫中,而是在春园裡设宴,一共八百多人参加。
宴会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喝茶,宴会开始,大家就座喝茶,乐队演奏皇家音乐,当御膳房的官员向皇帝和太子献上一杯加牛奶的红茶时,王子、公爵和大臣们行礼。皇帝说完,请诸侯、诸侯、大臣共饮,之后他们收到了茶具,收到茶杯时,他们都感激地磕头。协议完成后,他们开始吃饭。自唐代以来,中国就有“茶重于酒”的说法,这句话体现在“千长宴”中。
八年后,康熙帝在皇宫的清淨宫内外,举行了第二次“千长宴”,超过 1,000 名 65 岁或以上的人参加了会议,乾隆在位期间,还举办过两次类似的宴会。乾隆五十年正月,在清淨宫宴请三千多位长老,最大的有104岁。为了参加宴会,不少人提前几天来到北京。
在位61年,乾隆在御用殿内又设大宴,宴请三千馀人,一品大臣都在殿内,二品官员和外国使节都在屋簷下,三品官员在台阶和通往宝座的通道上,四五品的官员和蒙古官员在台阶下方和周围,其他人都在太平门外。
东西两侧各有800张桌子,每边六排,最短的一行有 22 张桌子;最长的有100张桌子,所以茶厨官员代表在场的所有人向皇帝献茶,喝茶的人送茶具,喝酒的人送酒具,这样的茶会,也只有皇室才有能力举办,这恐怕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记录。
清宫以五种方式将饮茶与政治文化活动相结合:
- 饮茶礼是祭孔子、视察太学、听讲座。这些仪式被用来将茶与儒家联繫起来,区分皇帝和大臣,并宣扬道德、思想和教育。
- 饮茶结合诗词文化事务会,弘扬文化。例如,乾隆皇帝将饮茶与写诗相结合,编纂了《四藏》,并视察了皇家书院。
- 在生日庆典、国家庆祝活动和祝贺场合使用茶饮。中国茶文化中,文人道佛讲清贫、廉洁、隐逸,朝廷和百姓讲喜乐、喜庆。在清宫举办的茶话会将后三者推向了新的高度。
- 清代“千长宴”的茶是奶茶,皇室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喝红茶加牛奶,向皇室供应牛奶的奶牛数量是固定的,牛奶被送到了茶厨的负责人手中,茶室在春秋两季製作奶糕,这段话表明清宫的居民喝清茶和奶茶。原本北方人喝奶茶、清宫喝奶茶最初是为了养生,然而,在“千长宴”上,皇帝端上来的茶却为茶文化增添了北方民族的色彩。说明中国的茶文化与中国不同民族的交融是同步的,中国各民族都承认茶是一种文化概念,这不是汉族独有的。
- 清宫茶文化活动兴盛于乾隆年间,是历代皇帝中最伟大的茶艺爱好者。乾隆八至六十年间,四十八年间,除为太后举行葬礼外,每年都设茶宴,乾隆年间,经济繁荣,满汉文化交融,文化兴盛。这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规律不谋而合,茶文化在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和平三个条件下蓬勃发展。乾隆年间频繁的饮茶活动就是明证。
更多閱讀
50年代的同庆号普洱茶卖这价,你敢买吗?(扫盲贴) – 知乎
[若想引用本篇文章,麻烦请先联络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