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为茶叶和饮茶文化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事实上,随着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品茶饮茶迅速成为各行各业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惯,也开始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到国外。
贡茶的高贵
宫廷饮茶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一直到唐代,宫廷对茶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需要供奉朝廷的茶叶种类也越来越多,据历史记载,当时的贡茶包括四川省勐山的湖州子孙茶和蒙顶茶,为了加强对贡茶加工的监管,唐朝于公元770年设立了“贡茶院”(主管贡茶的机构)和治安官,对贡茶的生产进行监督,这是前所未有的事件。
皇帝还要求穀雨(立春)日,地方官员进山监督採茶备茶,然后将茶叶运回京城,一切都应在穀雨日之前完成,第一批贡茶必须在清明节前10天抵达京城长安作为祭品,充分说明了茶在宫中的重要性。
赠茶的荣耀
帝王们除了自己享用贡茶外,还赐茶给敬爱的大臣和士大夫,对他们来说,能够得到皇帝赐予的贡茶,一方面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能够品嚐到珍贵稀有的茶叶,根据历史记载,饮茶在上流社会中十分盛行,曾任司法部长的白居易在其中一首诗中将喝蒙山茶比作听绿水乐,体现了他对艺术和茶的优雅享受,就连小官孟霄,在诗中也多次表示愿意向别人讨好茶,在这种情况下,以茶为礼在唐代社会十分盛行。
僧人与庶民饮茶
在盛唐时期,盛行崇高的禅宗允许僧人饮茶,僧侣们以修身养性为名,把喝茶作为寺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惯,同时,由于唐代佛教盛行,世俗社会对佛教的崇敬,很多人跟随僧人喝茶,这加速了饮茶在民间的传播和普及,茶馆也随之出现。
到了唐代,茶与大米和盐一样,也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商品,可见当时的饮茶不仅限于上流社会,在民间也颇为流行。
茶文化开始向国外传播
唐代,日本曾派许多人到中国留学,唐代社会盛行的饮茶对他们影响很大。当时来中国的日本人大多是在中国学会喝茶的,后来把这个习惯带回了日本,据史料记载,公元805年,一位从中国归来的权贵将茶籽带回日本,在日枝神社旁播种,后来发展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
另据一些历史记载,唐代以饮茶为特徵的饮食方式传入日本后,对日本饮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当时的日本,茶是一种珍贵的东西,只有皇室、贵族和高僧才能喝茶,他们大多把喝中国茶与同时创作中国诗歌视为最优雅的消遣,由此可以推断,茶叶在国外的传播并不是一种新奇的潮流或简单的物质产品,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被接受为一种文化和高雅的风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定是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开端。
总之,在安定富足的唐代社会,茶以更加普及和深刻的方式进入了各阶层人民的日常生活,饮茶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习惯或爱好;与此同时,它开始作为一种善良的文化和优雅的习俗传播到国外此外,唐代还诞生了中国着名的“茶圣”——陆羽,他撰写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茶与茶文化的着作——《茶经》。
相关资料
[若想引用本篇文章,麻烦请先联络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