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国民间茶业曾因为外销行情市场利多,以掺色与作假方式牟利,结果却让海外行情被其他国家取代。为增加民国普洱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当时政府进行一连串的改革,此改革也促进了抗战茶叶加工与包装的发展,开启台湾地区收藏民国抗战普洱茶的契机。
禁令改革云南茶行实业
中国茶叶云南地方志记载,1913年云南民政厅长提交给省议会议员的报告,希望透过派员到海外学习来振兴云南地方茶叶,同时为了要从国外洋行手中抢回市场控制权,民国普洱茶外销的茶行也积极在地方茶区改善制茶和计划外销。我国民间茶行透过组织华茶公司,从单打独斗的方式,转变为群体组织,创造增值价格;云南易武四大家也以海外公司、自组商行方式,扩大民国普洱茶在海外销售的影响力。
1914年降低出口茶叶税奖励中国茶叶的出口,当时国民政府农商部并重申禁令,严加取缔对茶染色,规定茶叶含水量,禁止茶叶掺假作伪,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增值行情、声誉逐步获得维护。
马口铁罐普洱茶 恢复外销质量等级
中国茶行经过一番的努力,对外销出的茶叶销量行情逐渐复甦。1921年易武地区内茶商号增至38家,年加工茶叶6900担,当年销往西藏茶叶3000担(次年最高增至6000担)。
1931年,实业部颁布第一个出口茶叶检验法令,其中对直接影响民国普洱茶茶叶质量作了限制;出口茶皆需检验证书,对着色茶有毒色料的禁用和无毒色料有严格规定。来自台湾地区的藏家直言,由于云南地处西南,对于后方抗战经济有极大的增值助力,抗战前民国普洱茶的产制更是抗战主要的经济命脉,也因此保证了云南民国普洱茶精良等级的收藏品质,马口铁罐普洱砖茶外销价格增值成绩显见,增值性高的马口铁罐普洱日后更支持着抗战战备援助的主力。
外贸运输促进 马口铁罐普洱砖茶产量
在马口铁罐普洱茶外销价格行情畅旺时,销往恰克图、苏俄、英美的普洱茶,多以砖、方茶形式靠火车、船运快速运输;苏俄更在汉口投资建立自己的砖茶机械压制厂,大量生产高等级普洱砖茶直送苏联境内。以往常见为圆饼以笋叶和竹箩包装,主要是为了方便茶马古道驮运,而后云南普洱茶外销南洋改走车、船,随运输方式的便利进一步促进增值马口铁罐普洱砖茶的生产量。
清末的马口铁罐普洱茶外销市场,行情几乎全由易武地区的普洱茶老字号吃下,同庆号、宋聘号则是数一数二的,在海外行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同庆号在当时更是易武地区投资增值生产规模等级最大,据称当地不下于12家的小茶号均加印同庆号当家刘葵光章印,并由该茶号投资承销。这些外销茶都是七子饼茶、五子饼茶和砖茶形式的商贩茶(商品茶),后期马口铁罐普洱茶砖的收藏需求似乎更多一些,每逢产茶旺季云南边境便堆满纍纍等候外销的普洱茶。
1933年出版的《云南边地问题研究》(上册),收录了范义田所撰《谈谈江边古宗》,文中记载抗战前云南普洱茶运送边关的情景,每每出口数量以万计;同一书下册收录有李文林先生的《到普思沿边去》,记载投资出口运输的途径与盛况:“由佛海过打洛渡(南览河)入缅甸,到印度放洋,经新加坡而达香港,又可由印度而入后藏。每年冬春之际,商旅云集,西藏人亦多有至此地购茶者,沿边商业之中心也。”云南茶业价格增值行情盛况维持至抗战前民国26年,老茶号实业的繁华荣景也随着战争走向凋零。
※引用、转发都请先告知※
普洱茶的抗战救国史
看其他马口铁罐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