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到秦朝:茶为食药
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晋常曲《巴史》约在公元前1057年左右,周武帝征服商朝时,茶叶传入中原并传播开来,成为来自西南地区的贡品。由于当时交通十分不便,西南与中原相距甚远,贡茶到京时,茶叶已不新鲜,人们不得不将茶叶加工成乾茶。那么,这些乾茶是用来做什么的呢?食物、药物或饮料?书中没有提到。但据春秋战国《燕子春秋》记载,齐国政治家燕英经常食用。
此外,在《神农食典》中,有“取茶文化”而非“饮茶文化”的记载,这表明人们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发现了茶的治疗和提神作用,并开始记录下来。因此,我们可以说,至少在秦朝之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而是作为食品和药物大力推广和普及的。不过,将茶视为食药也并非牵强附会,因为中医历来强调吃药养精蓄锐的思想,其中就有「能食入药」的食疗。
汉代:以茶为药材和饮料
进入汉代,茶的功能和地位有了新的突破和变化。秦汉时期,人们重视茶的食用和治疗功能,其作为一种饮品的解渴功能也开始被发掘和强调,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但人们发现茶作为饮品的价值并非偶然。应该归功于它的治疗功能。据调查,人们正是在深入研究茶叶的解毒和消化功能的过程中,才开始了解它的解渴提神作用。从此茶以药材和饮料的形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多以蒸製为主。
据《司马相如》记载,西汉初期,茶因具有治疗作用,成为中药材之一。根据东汉华佗《食论》和曾光《神农本草经》的记载,汉人对茶的主要治病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魏晋南北朝:早期的茶文化
直到魏晋南北朝,关于茶的记载变得十分丰富,这表明茶作为一种饮品已经以更加深刻的方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个时期,当茶作为一种纯饮料被广泛接受时,人们逐渐将茶与自己的内心世界联繫起来,开始具有文化的内涵。魏晋南北朝特殊的历史条件,促使茶与中国传统的道家、儒家流派联繫在一起,茶文化开始萌芽。
道家灵药
魏晋南北朝,社会动盪,政权更迭频繁,人们对现实感到失望,深受道家的影响,因此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了吃药求寿的文化,尤其是在文人墨客、皇室贵族中。
魏晋初期,人们为求长寿,多服用金石丸,其中流行的一种是「五石山」(五矿粉),一种由五矿製成的药物。然而,据许多史料记载,服用「五石山」后,人们通常会剧痛,甚至死亡。因此,当时的人们也服用草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茶具有延年益寿的神奇功效,开始被当作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魏晋人大量饮茶,以求强身健体,体现了他们追求长寿的愿望。这种追求起初只限于身体健康。
儒家的「以茶讲诚」
茶在与道家的神仙思想联繫在一起的同时,又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引领了当时人们节俭的生活方式。儒家所倡导的「穷则正直,显赫则贡献国家」的思想在魏晋南北朝人民的心中扎根,并融为一体。品茶,开创了茶文化中「以茶讲诚信」的传统。与当时的奢侈做法相反,许多人以茶来表达崇高的愿望,表现出他们的节俭文化。比如,陆娜用茶来招待客人;齐武帝以茶作为祭祀的祭品。
我们首先要弄清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茶为何被视为节俭生活的象徵。一是被上层和下层的人广泛接受;更重要的是,它非常便宜。换言之,茶叶与“节俭”的联繫,不是因为它本身的物质属性,而是它的社会属性,即它在市场上的价格,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们仍然应该将促进联繫的原因归结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学者和官员;正是他们将茶的社会属性与儒家“穷则正直,显赫报国”和“勤俭节约”的思想联繫起来,从而开创了儒家文化。
因此,茶作为一种饮品,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思想和儒家文化思想联繫在一起,象徵着茶作为一种文化现像在历史上萌芽。
推荐更多
由普洱茶王「肖时英」所产,本茶园为生态立体茶园,通过SGS …
[若想引用本篇文章,麻烦请先联络本人]